document.write('
')
主持人:" 決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后還有貧民屋 "。從 2013 年開始,本市面積最大的棚戶區西于莊片區啟動改造,到 2017 年,全市實施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 " 三年清零 " 行動計劃。在市內六區中,紅橋區棚改任務量最多,涉及 66.26 萬平方米,占全市整體的 47%。不僅如此,紅橋區還自加壓力,增加了 7.51 萬平方米額外棚改任務,使 3.3 萬戶超過 15 萬居民受益。居民曲延萍,在子牙河邊的郭家菜園漁村住了將近 30 年,得益于棚改政策,她們一家人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,圓了多年的安居夢。請聽記者董朗的報道:
在紅橋區西站西大橋旁,有一片面積 14 萬平方米的公園,叫做子牙濱河公園。周末,曲延萍來到這里,駐足在一個健身器材旁邊。她說,這兒曾經是郭家菜園胡同 15 號,是她住了將近 30 年的家:
(錄音:我們房子就在這,他們玩器械這兒是我們家,你看現在多大變化,從棚戶區到公園了。如果回到10年前,想象不到自己的生活和現在的這塊,變化這么大,想象不到。)
郭家菜園漁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,是子牙河漁民上岸自然形成的。1993 年,26 歲的曲延萍嫁到這里,轉年女兒出生,一家三口和婆婆就 " 蝸居 " 在臨河的一間平房里。她說,日子越過越長,房子越來越舊,家里的積蓄也不夠去買一套商品房:
(錄音:雨下大的時候,河面水已經漲到都泡了我們后面那房子了。挺揪心的那陣住那兒,只不過沒有辦法,怎么辦呢?你沒地兒去。)
2017 年,全市啟動棚改三年清零行動計劃,周邊的同義莊、報春里等片區相繼啟動棚改,漁村居民看在眼里、盼在心上。但是,由于漁村形成歷史久遠、房屋產權不明晰、地理位置特殊,最初并沒有納入全市棚改計劃中。
2018 年 5 月,紅橋區委書記李清剛剛來到紅橋區工作,從同事口中得知區里有這么一片漁村。沒過幾天,他來到這里暗訪,曲延萍剛好從生病的父親家回來,兩個人就在狹窄的胡同里碰到了。說起當時的情景,李清記憶猶新:
(錄音:她跟我講了一段她的故事,說新婚的那天,婆婆告訴她,政府現在有消息了,馬上要進行動遷安置,她說我就等,一直等到今天,女兒都24到了出門子的歲數了,還在等。曲大姐是樂樂呵呵講的,但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,我都不敢對視,那次見面對我的沖擊非常大。我們工作中有這個難有那個難,但實際上老百姓最難,他們的生活條件,比我們想象的更難。)
曲延萍并不知道對面的人是誰,過去幾十年,總有人來到漁村問情況,問完也沒啥變化??墒沁@次不一樣,當天下午,紅橋區召開區委常委會,隨后又召開常委擴大會,最終決定克服眼前困難,將 2.2 萬平方米的漁村增加到全區棚改任務中,惠及 563 戶居民。區住建委主任李冬說,全區千方百計調配了安置資金和房源:
(錄音:原紅橋區房地產管理局也是通過政府購買棚改服務,向國開行申請了貸款資金。市水務局和市財政局在協調解決資金方面,也給予了紅橋區大力的支持。我們同時對安置的房源進行了測算,我們以文瑞家園和雙青新家園作為漁村改造的對接房源,確保每一戶老百姓都有兩套房屋可選。)
曲延萍很快發現,家門口建起了搬遷指揮部,貼上了搬遷方案。2018 年 6 月 21 號,漁村搬遷正式啟動。所有政策都是從大伙利益出發,住房面積大的,可以拿補償款買房子;面積較小、補償款買不起最小面積安置房的,托底安置一套 38 平米保障房。曲延萍記得,沒過幾天她家就在搬遷協議上簽了字:
(錄音:具體你說貨幣補償、房屋補償咱也不懂,都挺耐心的講解。挨家給你量,大小、尺寸,一點人家都不給你差的。后來算算還是說拿錢自個買房子合適,這么著我們決定拆了。)
7 月 3 號,最后一戶居民搬遷。短短 13 天,563 戶漁村居民全都完成封房手續,在 2018 年汛期到來前實現搬遷。
2018 年底,曲延萍用拆遷款在光榮道風屏東里買了一套 102 平方米的偏單?;乜催^去這些年,曲延萍一家發生了不少事兒,他們搬進新居,圓了幾十年的安居夢,女兒在去年結了婚。她感慨,日子總是交織著幸福和遺憾,但不管怎么樣,都要往前看,去迎接未來充滿期待的每一天:
(錄音:我每天除了拾掇屋子,買點菜做點飯,有時出去就是串個門,孩子也結婚了?,F在就是甭管是嘛事,只要回到家看到家的環境,心情都特別好。等到有下一代時候,更高興了,再幫他們看看孩子,好好享受每一天,好好享受生活?。?/strong>